世界往生文化荟萃
|
|→ 中国殡葬行业简介 → 世界各大洲往生文化荟萃
中国殡葬行业简介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殡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演变过程。我国历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树葬、野葬、瓮棺葬、悬棺葬、
岩棺葬、洞葬、水葬、海葬、衣冠葬等等。1933年,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
址中,发现了公共墓地,证明我国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便出现了丧葬礼俗。商周时期
出现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的葬制,对各阶层成员葬礼的时间、仪式、棺椁及殉
葬品等,都有等级区别,奴隶被当做祭祀品、殉葬品残忍杀害。进入封建社会,统治
阶级利用宗教、神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进行思想统治,反映在殡葬上,就是强调
“入土为安”、“重殓厚葬”,宣扬“先人的坟地风水好,后人可以升官、发财”;
还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并制定了一套复杂、繁缛、铺张浪
费、封建迷信的殡葬礼仪,大力推行土葬、厚葬,禁止火葬。在法律上还制定律条,违者判罪。在封建社会,丧制丧礼等级更加森严。秦汉时代,对棺木的颜色、大小、厚薄、墓坑的长短、深浅、宽窄都有分别的规定。历代统治者更是不惜耗费巨大的人才、物力、财力修建陵墓,从出土的秦始皇陵、马王堆汉墓、明十三陵、清乾陵等遗址中可见一斑。 我国传统文化中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生死观把儒家的孝道观、佛家因果轮回和道家的鬼神观结合为殡葬中的繁文缛节和厚葬奢靡之风,导致封建迷信盛行,墓地占用耕地,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到经济的发展。1956年,151位党和国家高级干部在一份《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上亲笔签名,庄严承诺身后不保留遗体,实行火化,从而掀开了新中国殡葬改革史上崭新的一页,对我国的移风易俗和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殡葬改革和殡葬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殡葬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殡葬习俗改变和人们殡葬观念的变化,殡葬法规从无到有,殡葬业成为一个特殊服务行业。 截至 2005 年底,全国共有殡仪馆 1500 多个,每年死亡人口 800 多万,火化遗体 400 多万具,火化率达 52.7% ,已有三分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普及了火葬。 北京、天津、上海、辽宁、广东等地火化率接近100% ,大中城市火化率在八至九成以上。 虽然殡葬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国受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旧的殡葬习俗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殡葬改革的发展尚不平衡。我国农村还存在着骨灰二次葬和遗体深埋的现象,占用大量土 地,有些地方没有兴建农村公益性公墓,村民在个人承包地散埋乱葬堆坟头,破坏环境和景观。在广大农村和一些县城,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等陋俗依然存在,甚至还有活人为自己建造豪华阴宅,殡葬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今后殡葬改革不论是硬件的建设还是软件的发展,都应向人文化、文化化、产业化发展。改革传统墓葬, 建设生态公墓,提倡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使殡葬活动适应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让土地得以充分利用,将殡葬文化与环保理念结合起来。殡仪馆、火葬场、公墓等殡葬设施的建筑设计,包括内部景观的设计,也要营造文化氛围,缓解人们的悲痛情绪,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今年,成都建成了中国文明殡葬第一生态园,园区分果林休闲区、别墅办丧区两部分,其中,别墅办丧区修有人性化的川西四合院、客家围合建筑和西式院落多处风格各异的独立院落,从根本上改变了一般悼念活动期间以棋牌为主的形式。每处别墅及院落都赋予了不同的悼念和祭祀文化主题,用文化殡葬引导市民文明办丧。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祭祀作为一种新型的殡葬文化形式应运而生,无须到墓地,就可以在家里上网进行扫墓并与逝者对话,这也反映出现代文明对传统殡葬观念的冲击和改良。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殡葬业的步伐,外资将进入我国殡葬业,这对国内殡葬业既是挑战也是商机。拥有先进管理和雄厚资本的外资殡葬企业,对于长期享受政府垄断保护的国内殡葬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殡葬市场开放后,国内殡葬企业如何生存发展?国内殡葬业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实行强强联手,以资金、技术和管理互补组成数个大的殡葬业集团,参与国际化市场竞争。放眼世界,开拓海外华人市场,代办遗体或骨灰归土落葬,设立境外殡仪馆或办事处,把中国特色的殡仪用品打入中国文化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殡葬业者应变更服务理念和方式,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可与规模较大的医院、康复中心、养老院、社区组织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变等客上门为出门找客,上门服务,为丧主提供及时的优质服务。
